您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集粹

民间故事中的李白现象及认识

发布时间:2018年4月11日 10:34      点击量:442

民间故事中的李白现象及认识

                       

张廷银

           

   李白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诗人,因此,在民间故事中他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人物,通过这些民间故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民间对于李白的基本理解和认识,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民间接受古代文学经典的基本状况。

             一、民间关于李白故事的基本类型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各地民间故事中关于李白的,主要有四种情形。

  第一,关于李白出生之灵异与行事之别致。如见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新民资料本”的《李白姓名的传说》,讲述李白姓名的由来,称一位姓李的王子和一位姓白的大臣为了躲避灾祸,流落经过李白家,恰逢李白出生,便被李白的父亲分别取两人之姓,合成而为李白的姓名。寓含多子多福、世事清平之意。既表明李白出生时之不寻常,也表达了民间对李白的无限期望。其中自然蕴含着浓浓的神奇色彩,是民间将李白神化的反映。

第二,关于李白抗击权贵和邪恶,扶持弱小和美善。见于《行唐民间故事选》的《李白戏县官》,讲李白倒骑毛驴在华阴县的大堂上来回走动,惹得县官大为恼火,他正要命令衙役们捉拿李白,李白却报上自己的真实身份,吓得县官面如土色,直呼饶命。因为李白身上戴有皇帝赐给的御牌,可以骑马上宫殿的。这个故事中的李白多少有点倚仗权势,他更多的是利用自己作诗的智慧来惩治贪官恶吏的。见收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油县资料卷”的《李白赴考》,讲李白通过作诗对联,戏耍杨国忠、高力士等人,留下了“磨墨松靴”的美妙传说。这类民间故事是将李白视为正义与智慧的代表,期望他在民间杀富济贫、除暴安良的表现。

第三,反映天才诗人李白偶尔失智的庸常性。见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干县卷”的《油车工出对考李白》,让才高八斗的李白,在游览新安江时,面对油车工周兴诗所出上联“六月打麻车,车工冒汗,汗淋若矢”,居然一时找不到词,居然到了第二年隆冬再次到新安江,看到船工在冰面上吃力拉纤的情景,才有感而发,想出了下联“寒冬拉纤船,船夫踩冰,冰破似浪”。李白油然而叹:“庶民百姓之中,也大有文才呀!”这样的故事一方面是将李白头上的光环去掉,消解人们给他赋予的崇高性、神圣化,让他从神坛拉向人间,成为一个与普通人相似无二的庸常人物,另一方面则是有意张扬民间的智慧与力量,表达要求提高庶民社会地位与文化地位的强烈愿望。

第四,描述李白诗歌写作之经历。如收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油县资料卷”的《访匡山道士》,就讲李白想寻访匡山道士学道,结果没有见到,于是就写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诗,表达了心中的怅惘,道士回来看到李白留的诗,果断决定为李白传道。而关于《蜀道难》一诗的写作经过,收于《汉中民间故事集成》的《李白借住琵琶寺》认为,这首诗就是李白从秦安经秦岭前往琵琶寺时一路所经历的景象,是有真实过程和真切体会的。这些故事从某一侧面反映了对李白诗篇的理解,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文学批评意味。当然,那些属于民间随意编写却安到李白头上的打油诗,是没有这个意义的。

       二、民间故事中李白形象的基本分析

民间故事中李白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这说明李白在民间是很有影响的。李白之所以具有如此高频率的出场表现,主要因为历史上的李白是一个有情趣、有故事的诗人,以他作为故事的主角,必然会更吸引人,从而产生更大的故事效应和传播效果。相对而言,历史上与李白并称的杜甫在民间的故事就很少,也是因为杜甫给人的印象太直板、太严肃,他的生活平平淡淡、行为规规矩矩,就没有多少故事的基础。所以,故事中的李白根本上还是来源于历史上的李白。

正因为如此,民间故事关于李白其人及其诗篇的理解,总体上也是基于历史上对其人的记载和评价。如李白有放浪不羁的性格和戏耍杨国忠、高力士等人的事情,在新旧《唐书》等史书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民间故事由此所生发出的关于李白的传说,基本上都没有太超出这些历史记载的范围。超出比较多的,往往是某些细节的进一步具体化、故事化,或者是把类似的故事推演到更多的人身上,比如让李白也时不时去戏耍一下县官和其他恶吏。

当然,也有突破历史记载的地方,比如把李白说成一个弱智的低能者,让李白写一些很下流的打油诗,这就缺乏历史的根据。这反映出民间在对经典人物及其作品进行个体性解读时,既尊重经典人物的原质和经典作品的原文,又不拘泥于经典解释甚至颠覆经典解释的特殊情况。

         三、民间故事中李白现象的当代认识

通过民间关于李白及其作品的故事,我们可以有以下的认识和思考。

民间以李白及其诗歌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和基本内容,这首先表明民间至少在一定时期是比较重视和崇尚经典的。当代社会因为整体形势的变化,对经典作品的重视程度严重下降,特别是在民间普通大众中,阅读量极其匮乏,阅读经典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是,今天的情况并不代表过去的情况,不能笼统做以今例古的推测。通过民间关于李白及其他古代诗文作家作品的故事,我们应该相信在古代社会或者过去一段时间里,民间阅读经典的人还是很多的。也许他们的阅读主要是通过观戏听书等渠道而完成的,但面对经典本身则是毫无疑义的。

当然,民间阅读一直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这就是对经典的解构和改造,甚至还有一定的颠覆和歪曲。对经典的合理解构和改造,固然可以冲破专业的、文人的批评的某些僵化玄虚,使文学批评回归尊重人的基本活动、基本情感轨道,也使我们可以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作家的人格与生活、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意义,这是民间对于经典阅读所展示的积极方面,我们应当关注和参考。

但是,如果解构和改造太离奇,则意味着阅读的任性和无序,意味着批评的狂滥和经典的消亡。这是不能容忍的,也是不能忽略的。假如这类行为仅仅发生在民间,虽然会有一些混乱,但还不至于出现严重的影响,而如果专业的评论也受此影响,对李白等进行任意的解读与批判,其所带来的后果则是不容小觑的。此类现象前些年就有,如果不引起重视,或许还会出现。对于民间偶尔出现的误读、误说,只要其出发点没有恶意,我们可以有一定的宽容和淡定;但如果来自专业的文学评论者,那就应该严格要求、严肃对待,因为我们从事的就是一项严谨的科学活动,我们可以有失误和不足,但绝不能不严谨,不能罔顾历史和文本,任意甚至恶意解读。我们一方面要对民间现象有一个正确态度,另一方面则要对自己的行为树立更加严格的约束。

还有一项需要我们去做的工作就是,积极参与民间阅读的实际工作中,引导民间阅读以健康有序的方式进行。民间阅读存在的不正确行为,无非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读本和有效的方法。而这恰好是我们从事文学研究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民众往往也是经济地位比较弱小的一群,除了观戏听书外,所能购买并收藏的书籍通常都是各种诗文选本。今天估计也是这样。于是,他们能够读到什么样的书、如果读这些书,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得到、读到的书本身,为他们提供适合的、高质量的文学读本,就显得十分重要。纯粹的书商显然不可能完成这个使命,不仅仅是书商的学识不够,这类书籍的利益空间也相当有限。目前我们看到针对低幼儿的、针对老年人的书籍都很多,但主要针对底层读者的书籍却很少。即使偶尔有一些,也常常粗制滥造,无法真正实现引导民间阅读的目的。这就需要那些有水平、有良知的学者,认真编写大量的适合民间阅读又确实正确引导民间阅读的作品选读本,使他们花较少的钱、用适当的时间、以更准确的方式,读好文学经典。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责民间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而不实际承担指导民间阅读的任务,那就不是民间阅读的失误,反而是我们自己的失责。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真正了解民间阅读的表现为前提,不能完全把我们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强加于民众。通过民间故事,显然就是非常重要的了解途径。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